时间:2022-09-08 16:23:37 | 浏览:515
“花香扑鼻来,小池塘成了景观鱼塘,新建球场、舞台、微花园、微菜园等,旧貌换新颜,变化真不小。”不久前,港北区大圩镇长安村村民杨秀辉回乡过年,在朋友圈分享家乡新变化。
长安村是港北区基本整治型村庄之一,曾是残旧泥房随处见、路旁杂草丛生的景象,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年来,港北区分类推动村庄改造建设,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深入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各项工作,昔日落后的村庄呈现出一幅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新画卷。
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一村一景”
“以前村里好多闲置的破旧泥砖房、牛棚,现在都拆了建起微菜园、微花园、凉亭,整个村子亮堂多了。”这段时间,根竹镇泗民村村民卜桂光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村子变美有他一份功劳,捐款出力自己都没拉下。
走进泗民村,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小公园、小广场、运动场等新配套设施成为村民休闲玩耍好去处,村民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这些新变化来源于村里大力开展“三清三拆”工作。
港北区以村屯“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工作为切入口,成立土地综合整治、控违拆违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专班,实行“由乡镇统筹、各村主抓、屯协商、小组行动”四级联动责任体系,着力提升乡村风貌。2020年,港北区拆除乱搭乱盖和危旧房73.34万平方米,清理村庄垃圾8.36万多吨,清理沟渠、池塘淤泥1万多吨,开展“三微”整治293处。该区767个屯已完成234个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
一枝独秀不是春。为实现全域谋划、整体推进,港北区成立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服务中心,牵头聚合系统内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民俗研究爱好者,分区、乡、村三个层级进行统筹,指导各乡镇(街道)、村屯因地制宜开展乡村风貌提升规划设计、建设等工作,形成“1+N”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指导工作模式,着力推进乡村风貌建设,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到“全域美”。
创新机制,全力构造“新景象”
走进中里乡平安村平山屯,进屯道路加宽且装有路灯,屯口有停车场、凉亭,村民房前屋后有小菜园,还完善了公共厕所、球场、舞台、公园等基础设施,用旧水缸、旧瓦罐改造来的花盆栽上了花草,营造出“一步一景、一景一诗、人在景中、景在画中”的意境。平安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刘春奇说,这些新景象是村民齐心协力的结果,大家出钱出力,积极参与建设,村里环境越来越好。
在乡村风貌改造工作中,平山屯推行由村屯党小组牵头、户主会协商议决、新乡贤理事会执行落实的基层协商自治制度,创新实施一个理事会、一项产业三管三包三评加一激励“11334”工作机制,全屯群众投工投劳、捐资捐地、自带机械积极参与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村容面貌焕然一新。
群众是乡村面貌提升重要推动力。港北区充分发挥村屯“一组两会”基层组织和乡贤、经济能人作用,激活和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治幸福家园,建立健全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全力做好乡村风貌提升。今年春节期间,村屯发动群众捐款捐资、投资投劳等工作。截至2月19日,发动乡贤和群众捐款350多万元。
港北区建立“网格化”责任管理,通过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网格,以村委会牵头,村民小组长、党员骨干按村屯划分责任区网格化管理、分片监督,村民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实现村民自治管理。同时,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设立村屯保洁员岗位,将乡村建设“村屯保洁”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落实保洁员、设施设备、运行管护资金保障,实行“户集-村收”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2020年,该区安排村屯保洁员工作经费300多万元,聘用村屯保洁员2000多人,实现了村屯有人长期保洁的目标。
内容来源:贵港日报 张智荣 通讯员 陆宏夏 苏蕊花
12月9日,港北区人民医院(新院)举行门诊医技楼启用仪式,标志着该门诊医技楼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该门诊医技楼用地面积1537.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11.22平方米,建筑层高为地上9层,地下一层,项目总投资5321万元。设置急诊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工作部署,根据市人民政府党组党史学习教育安排,4月11日,钦州市人民政府党组在钦北区贵台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市长王雄昌参加活动。重温入党誓词。1
是新朋友吗?先点蓝字关注“活力柳北”哦~11月10日上午,柳北区召开2021年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柳北区人才工作。区委副书记梁敏娟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聂蓓主持会议,区委常委、组织部部